我认识的唐朝诗人
陈尚君著 索书号: K825/1846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看见唐朝诗人真正真实的生活,中华书局出版。
有人说,在唐代,没有陈尚君不认识的人。陈尚君先生说:“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一个把五万多首唐诗每首都读过若干遍的学者,带您看人,读诗,观唐朝。此书为心有热爱之人而来。
作者深耕唐宋文学四十余年,五万余首唐诗阅读若干遍,此书聚焦五十余位诗人,在文献繁复甄别中,极致还原诗人真实生活的种种样貌。
本书知人论世,是了解唐代文学不可或缺之作。作者对诗人经历、情感细节叙述方面,都是从可靠文献的反覆比读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可谓唐代传记文学之作。
作者打破文学史中对诗人或概括或片段的描述,立体观照诗人的生命历程、生存状况——所处阶层、家庭出生、成长经历、读书进学、科考入仕、仕途从宦、来往交游,经济来源、安定与动荡,等等,更见出唐代社会、文化的情状。
作者行文饱含深情,以心遥应古人,还原诗人真实的生命历程和独特的性格禀赋。让诗人带着他们各自的春风得意、失意困顿、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从古旧的纸张中,从历史的云烟中走来。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四十多年来,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点校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发表论文数百篇。陈尚君先生近年来撰写的文章,以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学界新材料做支撑,融会贯通,生动再现了于历史文献中尘封已久的古人的生命历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段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从封建到大一统:《史记》中的历史中国
韩昇著 索书号: K204-4/14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央视读书十大好书。
从时间的轴线上了解中国。讲解《史记》,沿着司马迁描绘的历史进程,完整地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这是一条以时间为轴展开的历史长卷。近代以来考古发掘和史料发现,大大丰富了司马迁的记述。本书吸收这些成果,充实《史记》的记述,讲述更加丰富可靠的中国古代史。
从空间的轴线上体悟中国。司马迁开创了《书》和《传》的新体例,让中国历史的记述从单线推进变成立体充满,丰富多彩。本书从这些角度出发,建立起空间的轴线,讲解领悟中国的关键所在,讲出中国历史生动、感人、有智慧的精彩之处。
从思辨上读懂中国。《史记》关于中国社会历史的记载,并不是机械的客观记录,而是司马迁对于中国的理解所做的历史建构。作者指出,今日重读《史记》必须读懂司马迁的历史哲学,通过理性的批判重读《史记》,而不照本宣科,达到读活《史记》的目的。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原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明治大学文学部、关西大学等大学教授、研究员。在本书中,作者系统整理自己对《史记》的认识,全书不仅仅是讲《史记》,而是通过《史记》的相关内容教授,试图厘清中国历史的脉络,揭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时也反映作者自己的历史观。
计算
吴翰清著 索书号:O24/24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终于有人写透计算的博与精、古与今、奥与美、艰与趣。天才少年阿里传奇之子、全球TOP35创新科学家吴翰清,计算三部曲首卷发布。
计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享受了计算技术的红利得以飞速发展。可以说当今的计算机科学和产业应用的成就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所有智慧的结晶。解释、澄清和发展“计算”这一重要概念,即本书之写作目的。本书从探索数学的起源开始,细数了数学三次危机的来龙去脉,逐渐引出计算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及这些过往是如何影响当今计算机科学前沿方向的。本书从哲学层面探讨了计算的边界,将其视为人类需要继续探索的未解之谜。本书横跨了人类3000年的文明史,综合了数学、哲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科学等多门学科,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计算主义的世界观。
四时之外
朱良志著 索书号:J0-0/69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第六届伯鸿书香奖!
时空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家更注重哪一个?人不过百年之身,中国艺术家如何演奏“千年之调”?北京大学博雅讲席一级教授朱良志带我们体悟中国艺术超然时间的思考和表达!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时间,是艺术观念的一个母题。中国艺术怎样看待和表达这个元问题,是理解中国美学哲学、中国思维观念的一个关键。尽管古往今来对其不乏阐释,而当代美学界,能有振聋发聩之作者,并不多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朱良志先生的《四时之外》正是这样一部新著。四编十六章,渊渊58万字,是朱先生积几十年美学研究之功的力作。这部关于时间的书,可谓参透了中国艺术超越古今之美,是对中国“文”与“雅”的新说。
——《人民日报》书评
看不见的孩子:一座美国城市中的贫困、生存与希望
(美)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著 索书号:I712/1646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援引和参考14 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其他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周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安德里亚·埃利奥特,《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该校教授非虚构写作。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王宏志著 索书号:D829/128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翻译史专家王宏志教授近二十年心血之作,改写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为近代中国翻译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典范。
作为中英官方的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寻找缭绫:白居易《缭绫》诗与唐代丝绸
赵丰著 索书号:K876/135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唐代白居易有《缭绫》诗:“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作者从白居易诗出发,结合唐代遗存至今的丝绸图像,以及工艺图解,进而分析唐代丝绸、其背后的美学意义以及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分析。深度解读白居易新乐府、唐代丝绸种类、织物规格、贡织户、浙江丝绸、唐代纹样、提花织机、官服色彩、舞女与春衣制度、妆容材料等从技术解诗词,以诗词释实物。本书是唐代文学、考古、历史、科技、艺术、经济和生活的一次综合研究的成果。
赵丰,国际博物馆协会执委,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走近最可爱的人:李蕤赴朝家书日记
李蕤著 索书号:I25/1146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作者李蕤1952年3月随巴金率领的17人“赴朝创作组”入朝。本书收入作者1952年6月27日至10月25日的赴朝日记,以及1952年2月20日至1952年11月21日分别从出发之前的北京、丹东和朝鲜前线战场发回的32封家信,完整记载了赴朝8个月间的行踪所至、大事梗概,记录了志愿军的生活和战斗,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朝鲜军民的风土人情,前线后方的热烈互动。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豪情和家庭亲情,是伟大时代最真实和朴素的文字记载和历史物证。所有文字均为首次披露,有的还是近日偶然发现的,异常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从现实意义来说,当年中国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们直接深入到朝鲜前线的战壕坑道,在战火中写下历史篇章,对今天的作家、艺术家来说是一面镜子,具有特殊的示范意义和表率作用。
活力地球
陈颙,张尉编著 索书号:P-4/12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本书是一部简易的“地球百科全书”,旨在通过介绍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灾害,展示地球的活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全书从宜居地球的角度出发,以地球能量为线索,把地震、火山、海啸、天气和气候、洪水和干旱、滑坡和泥石流,以及近地空间等灾害串联为一个整体,引导读者全面认识地球家园的结构、环境、历史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地球与人类是一个共同生命体。在当前人地关系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书对于提高读者认识地球、敬畏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减灾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天气的秘密
(英)特里斯坦·古利著 索书号:P44-4/4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飘落的雪花为什么会形态不一、有大有小?一棵树的两侧为什么会气温不同?排排站的鸟儿为什么往往朝着同一个方向?天气现象无处不在,创造出了许多奇妙的景象,隐藏着自然运转背后的逻辑规律。
在《天气的秘密》中,资深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融合丰富的自然观察经验和生动的科学插图,细致解读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带领我们走进由那些不起眼的景象和声音组成的奇境。我们将一同穿越云层、解剖雨水、观察树叶、聆听虫鸣,在蛛丝马迹中探寻天气的秘密,收获观察世界的全新维度。
特里斯坦·古利(Tristan Gooley),英国知名畅销书作家、航海家、探险家,英国皇家航海学会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拥有二十余年野外考察经验,曾率领团队在地球五大洲展开探险活动,独自一人先后驾驶飞机和帆船横渡大西洋,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与鲜为人知的神秘土著共处。本书曾获《每日电讯报》2021年度好书,得到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科普作家王燕平,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编辑、科普作家张超倾情推荐。
蹄兔非兔象鼩非鼩
张劲硕著 索书号:Q95-4/38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本书是著名科普作家、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研究馆员张劲硕博士的科普文集。从1993年,张博士在《大自然》杂志发表篇文章至今,已经整整30年了。此次出版的文集,正是他从30年来发表的400余篇科普文章中精选出来的自选集,并有若干篇什为新作,系首次发表,主要介绍动物学知识,特别是“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旨在将科学、准确、严谨又不失有趣的各类动物知识介绍给读者,以纠正人们长时间的误解、讹传,甚至谣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科普书籍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更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弘扬。张劲硕博士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怀念之义,他讲述了很多他与科学家交往的故事,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均为首次披露。在作者看来,将老先生们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比传播科学知识更有意义!
两部文集共收录68篇文章,字数超过了50万,并附以200余幅照片,将读者带入自然世界的现场、野生动物的家园,令人回味无穷!两部书籍由许多著名科学家、学者、领导予以写序或推荐。
芯片简史
汪波著索书号:TN43-0/1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经济学家马光远重磅推荐!芯片是如何诞生并改变世界的,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的创新史与叛逆史,
一本聚焦热门话题、热门行业的实力之作,完整呈现芯片发明和发展的60多年历程。
全书完整呈现了芯片发明与发展的历程,从支撑芯片产业发展的量子力学讲起,逐渐发展到半导体物理学,进而催生了半导体器件,这些器件又由简到繁,像一颗发芽的种子,演化出了双极型晶体管、MOS场效晶体管、光电二极管等,并由此集成构造出了模拟芯片(通信和传感器芯片等)、数字芯片(CPU、存储器、FPGA等)和光电芯片等。最后,本书还展示了芯片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由手工到自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芯片未来面对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路径。可以说,了解芯片,有这一本书就够了。
芯片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与叛逆史——详细讲述一群叛逆者突破传统、不断创新的故事。
作者以芯片诞生和发展为主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杂志、书籍或新闻报道的庞杂信息重新组织、编排,在力求准确、科学的前提下,写作了这样一本综合性作品,使得我们透过“芯片简史”这四个字,深入了解那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芯片发/明者的个人世界,体验他们在发/明中所经历的种种困苦与喜悦、磨难与幸福,与他们一起重走芯片发明之路,看他们如何突破科学研究中的困难与现实世界的阻碍,做出一项项改变甚至颠覆世界面貌的发明和创新。
一部跨越专业人士与大众藩篱的科技创新史,了解芯片发展历程以及看清未来发展趋势的jue佳商业图书。
芯片构成了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控制单元,影响范围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政治、文化等方面,没有芯片,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使大众能够更加容易、更加清晰地了解芯片,本书作者在写作时做了以下努力:一是高度还原创新的历史过程,展现曾经盛行的观念和技术,以及新的技术是如何萌芽并与之斗争和最终突破的。二是突出作为创新者的个体,将历史的聚光灯打在实验台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身上,展现他们内心的渴望、追求、困顿、嫉妒和欣喜。三是将发明一刹那的火花清晰呈现出来。虽然知识的“剂量”被压缩,却足以激发读者智识上的兴趣,全书叙述上的惊险程度不逊于一部小说。
汪波,资深芯片研究专家,科普作家。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ICU生死录
薄世宁著 索书号:R4-4/62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2023年度“中国好书”,2023年度央视《读书》精选十大好书。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袁靖著 索书号:Q915-4/3
内容简介:
2024年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2023年度“中国好书”。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作者袁靖是一位考古学家,主要研究动物考古、科技考古,有30多年丰富的前线考古经验,是考古学界金鼎奖得主。袁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浓缩了他30年考古工作的精华,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尝试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向读者科普十二种生肖动物在华夏民族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内容不仅有以往十二生肖文化史注重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更新增了独特的考古学家视角,通过从遗址等地发掘出来的动物遗存,结合文献、文物、图像等资料,重述华夏民族与动物相处的漫长历史,梳理十二生肖动物对华夏文明的重要贡献。本书是一部将考古所得、扎实可信的知识与千百年里流传的浪漫传奇融合的典范作品,讲透“十二生肖”这个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符号。
苏东坡和他的世界
王水照著 索书号:K825/1867
内容简介:
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入围作品。
十个面向、廿个话题、二十五篇诗词文章、上百幅宋元明书画,全景呈现千古文人苏东坡的思想艺术世界。
大家小书
王水照先生是当今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和拓荒人之一,更是苏轼研究方面的名家。其《苏轼选集》被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钱锺书先生亦高度赞扬,谓之“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本书融合王水照苏轼研究的精华,凝结对认识和了解苏东坡较为重要的十个论题,既具有权威性,同时书中的文字朴实平和,视角面向大众,适合普通读者深度阅读。
永远的苏东坡
全书内容不仅有王水照先生通俗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有其灵思泉涌时撰写的随笔短文,立体呈现了多维度的苏东坡——从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的思考,到诗、词、文等文学创作的阐释——阅读此书后,至少不再把“一蓑烟雨”当成“穿了件蓑衣在雨中行走”,也不会认为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是当年苏轼看到的实景,而是真正感受到东坡丰厚旷达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什么是“永远的苏东坡”。
从文学到艺术
图书全彩印刷,裸脊锁线设计,书中高清呈现东坡主题文物上百张,既可展阅苏东坡书法与绘画之美,亦可重温与他同时期重要人物手迹,宋代绘画、瓷器等珍品。全书从文学到艺术,使人在畅游“苏海”的同时,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与启发。其中,更有后世由苏轼及其作品引出的各类创作,也凸显了苏东坡作为阅读对象,常读常新、充满寻绎不尽的魅力。
古罗马帝国的辉煌
赵林著 索书号:K126/34
内容简介:
2023年度“中国好书”。
国家教学名师、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精心打造世界史入门级佳作,带你读懂罗马史与西方世界。走近罗马帝国的辉煌与陨落、讲透罗马文明发展、帝国兴衰,200余幅精美插图,感受立体生动的罗马世界。
看帝国兴衰,让古老的智慧照鉴未来!
《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中既展现了罗马帝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激扬人心的英雄伟业,揭示了超级帝国在内外交困中萎靡沉沦的历史教训,更致力于从历史事实中发掘出鲜活的人性和崇高的美德。除了文字之外,本书还展现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以便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古罗马帝国的恢宏气度和历史情景。每个人都可以跟随本书追抚远逝的古罗马帝国,激荡我们心中许久未曾唤起的崇高美德和恢宏理想。
千里江山图
孙甘露著 索书号:I247/8897
内容简介: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孙甘露令人惊叹的长篇新作!以惊人的文学性呈现30年代上海惊心动魄的隐秘战争
从1932年开始,国民党的特务机关通过不断增强的情报网、不断渗入共产党内部的潜伏特务以及一次次的“特别行动”,使党中央在上海开展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党中央决定把机关从上海撤到瑞金,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为此,需要建立绵延3000多公里的绝密交通线,帮助人员、物资转移,而这个建立绝密交通线的任务,就叫“千里江山图计划”,上海的地下行动小组负责其中的一段。
在这个被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外有特务跟踪、内有奸细潜伏,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的境况下,上海特别行动小组步履维艰。但他们审时度势找机会,克难破险勇往前,前赴后继和不畏牺牲地完成了看似难以实现的“千里江山图计划”。
这个隐蔽战线,也是一个人性纠葛的战场,它塑造英雄,也呈现脆弱。善与恶,罪与罚,贪婪与恐惧,爱与信仰,在小说中得以叠加和蔓延。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风物志,重现三十年代上海、广州、南京的日常生活,建筑、街道、饮食、风物和文化娱乐,一条马路、一件大衣、一出戏、一道菜抑或一部交响曲。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理想和英雄的风雅颂。革命者以信仰、纯真和勇气高举起冲破黑暗的火炬。对城市空间的凝视和摹写,寄寓着对江山与人民的挚爱和忠诚。叙事明暗交错、光影流转,节奏急管繁弦,在静与动的辩证中保持着沉思与抒情的舒朗开阔,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
数学的力量
(美)弗朗西斯·苏著索书号:O1-4/247
内容简介:
本书荣获美国数学协会欧拉数学著作奖。美国数学协会会长诚挚之作,以新的视角,重新发现数学之美。学习数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重要工具和能力。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甚至是畏难情绪,提升数学教育的质量,真正地享受数学,热爱数学,并愿意钻研数学。
《数学的力量》以诚挚的语言告诉我们,学好数学实际上是人类的天性,只是很多人都被埋没了。数学中蕴含着意义、美、探索、自由、真理、奋斗等各种优秀的品格,和我们个体的内在追求是高度契合的。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乐,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唤醒它们。
这是一本契合时代的动人之作,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不一样的数学,转变数学认知,重塑数学思维。
弗朗西斯·苏,毕业于哈佛大学。美国文理工程学院——哈维·穆德学院(Harvey Mudd College)教授。2015—2016年担任美国数学协会(MAA)会长,是该协会百年来首位华裔会长。2013年,荣获海默教学奖(Haimo Award),这是一个面向大学数学教师的全国性教学奖;2018年,荣获哈尔莫斯-福特写作奖(Halmos-Ford writing award)。
宝水
乔叶著 索书号:I247/8878
内容简介:
第11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2022中国好书。
横扫各大榜单:第十届北京文学艺术奖,《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南方周末2022年度十大好书,2022年春风女性奖,2022年度影响力图书……
《宝水》是七零后代表作家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
这部长篇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力作,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如同一幅长卷,在四时节序中将当下的乡村生活娓娓道来。宝水,这个既虚且实的小小村落,是久违了的文学里的中国乡村。它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雪山大地
杨志军著索书号:I247/8888
内容简介: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雪山大地》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志军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中国作家》2022年第11期。
《雪山大地》将青海藏族牧区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发生的改天换地,当地藏汉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及价值观的沧桑巨变,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与价值追求。
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质感。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碑。在对山川、生灵、草木一往情深的凝望和咏叹中,人的耕耘建设、生死歌哭被理想之光照亮。沧桑正大、灵动精微,史诗般的美学风范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